查看原文
其他

百万天价的公墓,到底凭什么这么贵?

三六 Surisoey 一只建筑精 2023-08-02

建筑

杂谈

architecture

tittle-tattle




引言

Introduction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不仅抱怨生的不易,也开始抱怨死也死不起。理由就在于公墓的价格在过去十来年里一路飙升。


十八线小城市的公墓价格可以到5、6万,一二线城市则可以飙到十几二十万。但这都不算什么。新浪网“十大天价公墓”显示,厦门安乐永久墓园的“顶豪墓”售价在800万元左右,围墙上还刻有麒麟、古鹤和二龙戏珠等石雕象征着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死观。


▲ 厦门安乐永久墓园


最次的重庆华夏陵园公墓,也有高达150万以上的家族墓地。更别说深圳了,以“园林式墓园”著称的“报恩福地”,其最高单价在20.8万元——每平方米。这报恩成本之高,远超深圳商品房均价。


▲ 深圳报恩福地墓园


难怪之前新闻报道,有贫困的上海市民因为买不起墓地,只好买了一套商品房用以存放骨灰盒。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你说这公墓,到底凭什么这么贵?



中国以前有 公墓 吗?

Was there a cemetery before?


要理解公墓的高价格,首先要搞清楚公墓到底是怎么来的。我的意思是,公墓本身并不是中国人的传统


在唐宋以前,能够有正儿八经的墓葬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名门望族。比方说孔林,便是孔子及其子孙的家族墓地,有坟冢10万余座,是目前世界上留存时间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


但你能说这是公墓吗?并不能。因为它的公共性只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而排斥其他非本家族的成员,因而展现出更强的私密属性


▲ 孔林


等到唐宋以后,举国大兴佛教,冲击了传统的儒家丧葬观。那些不属于大家族,没有圈地资格的普通市民,可以考虑将骨灰放置在陶罐中,然后下葬在寺庙里头。


这看起来好像有点接近现在的公墓形式,但这仅限于佛教有缘人(对于异教徒,恐怕把骨灰扬了都来不及)因此,此时的公共性仍然是有边界的。


那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墓,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为洋人而建的 公墓

 The time when the cemetery appeared


1842年,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打开了上海尘封已久的对外口岸,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概念,公墓就是其中之一。


▲ 上海万国公墓


当然,外国列强们建立公墓主要是为了自己人着想。万一客死他乡,也好有个安身之处。因为当时还没发明飞机,用轮船运回去还不如撒到海里来得浪漫和方便。


因此,1846年,英国人建立了第一座公墓:山东路公墓。当然,它不在山东,而是在上海。当时的中国老百姓并不理解洋人的出殡下葬方式,既无唢呐也无笙埙,这叫什么白事?遂驻足观望,并戏称公墓为“外国坟山”,祷告的牧师为“外国和尚”。


▲ 昔日山东路公墓


因此我们发现,中国最早的公墓,并不是由中国人建造的,也不是为了中国人而建。其公共性一般只对洋人开放。



万国公墓 

Wanguo Cemetery


但不论怎么说,这种风气算是在当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国上流社会传开了。上层人士,达官显贵和知识分子们不知如何开窍,突然觉得中国传统的葬俗习惯存在许多弊端和陋习(大概是因为葬礼上不能开派对吧),便要求进行公墓改革


▲ 1930—1950年期间北京市部分新建公墓位置示意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彼时对公墓的呼声只存在于精英阶层,因而它并不能够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市政工程,而更像是别墅一样的富人玩具,自然而然也就也不归由政府来建设——而这,便给私人资本带来了极大的利润空间。


1909年,浙江商人经润山在上海徐家汇购地20亩,历经四年建设成一块名为“薤露园”的公墓,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万国公墓”。


在当时,文人们对万国公墓是十分推崇的:诗人沈祖牟在《新月》二卷里写下了《在万国公墓》;冰心在《南归》里也提到万国公墓;鲁迅、宋耀如、倪桂珍、谢晋元、张乐平、马相伯、俞振飞、牛惠生等一众名人也都下葬在万国公墓(当然,名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列举了)


▲ 鲁迅出殡


这里要提一点是,虽然万国公墓内名人齐聚,但名人与老百姓终究不同。


资料显示,在1919年,万国公墓一个墓穴的售价为32.5元,足足是两杯coco奶茶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在10年后翻了三倍,为110.5元,尽管当时的工人月平均工资也才只有15元。


再算上墓碑、棺椁、大套餐小套餐豪华套餐至尊套餐,七七八八也要不吃不喝干个一两年才买得起。虽然比现在好多了,但在当时,普通小老百姓实在是觉得没有必要——“薤露园”?连名字都读不明白,葬在这里有甚乐趣?


▲ 万国公墓


因此,万国公墓虽然重要,但其公共性仍然是依附于财富积累,或者社会地位之上的。


那么,“全民公墓”的转折点,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公墓改革

Cemetery reform


时间来到1928 年,民国政府公布了《公墓条例》,该条例首次鼓励市、县政府及私人和私人团体都设置公墓,并将公墓的建设视为市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中央统计处所编《民国二十三年之建设》 中,在列举建设成果时,也把公墓同水利、电气、矿务和经济建设等并列起来。(民国时期北京公墓的规划设计_姜舒童.)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民国政府要这么做呢?


▲ 民国时期宁波某工厂


有人说现在修建公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城市卫生问题,或者说土地资源匮乏等问题。但前者对于当时政权尚未统一的国民政府来说很难说是主要考虑因素,打仗都没打赢,搞卫生有什么用?


那么节约土地资源呢?这看起来是个靠谱答案,但不深入。更准确的说法,是优化土地资源,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城市化建设,而这对国民政府权力的合法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民国时期某水电工厂


1944年1月7日,蒋介石将其手谕以机密(甲)字第8328号发布,他在其中就说明公墓的好处是:“以节省土地,增加生产”。


生产什么?当然是生产工业。


现在有人将1928年到1937称为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时间。在这10年中,老蒋创建中央工业实验所、工商部;发展各种轻重工业、制造业;大肆完善铁路轨道交通,补旧路,建新路;修筑各种联络公路,将不成系统的各省片段相互连通......


我们现在管这些叫“经济建设”,或者叫“现代化改造”。但在当时,经济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为军事斗争所服务。因为他还有许多仗没打——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等。而没有工业力量,如何发展军事力量?不发展军事力量,如何将割据他省的大小军阀束手就擒?


▲ 民国时期的旧上海


可搞工业需要什么?要土地;土地怎么获得?靠征地;征哪里的地?自然是农村的——因为老蒋曾提到:“先于省城附近觅幽旷地点,建设公墓一处或数处,然后通向各县,遵照寻觅旷野适当地点建设公墓,并普遍于乡村”(民国时期公墓制的创建与演变_谢世诚)


而征地最怕碰到什么?自然就是埋有人家祖坟的地。


那要搞建设,祖坟难道不要了吗?当然要,那只得迁坟;迁到哪儿?自然是公墓。


▲ 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


至此,逻辑达成闭环。为什么公墓制度偏偏在1938年这个时间点出现?


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来十年,出于军事竞备目的所导致的土地大量开发和建设,必将导致大量孤坟、家族坟墓的迁移,因而需要提前设置公共的集中性墓地进行安置。进而可以将农村未经规划的土地资源(比如乱葬岗)重新规整起来,以便未来进行重新的划分或进行工业化生产。


当然,沟通迁坟是十分消耗成本的事情,所以理想情况是以后大家都不要乱埋了。如果土葬很浪费空间,不如一把火烧了还能两只手抱在怀里。因此,公墓制度的延续,配合着火化制度的出现,永久性地避免了土地资源白白浪费在埋葬死人的身上。


▲ 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


总得来说,如果用一句话归纳,那就是:公墓的出现,本质上是为现代化改造扫清障碍和节约土地。


为什么公墓是从西方流传过来的?因为西方现代化进程比我们早了近两个世纪。


为什么民国政府在1928年要建造公墓?因为当时正是它最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时候。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没几年,内务部也提出殡葬改革口号?也是为现代化和大生产做准备。


因此,此时公墓的公共性,是建立在对土地私有化的批判之上。因为后者在特定时间,严重影响了现代化改革的道路。



天价公墓和公墓园林化

Heavenly Priced Cemeteries and Gardenization of Cemeteries


理解了公墓的出现,剩下来的问题便是公墓的价格为何会飙升到一种难以置信的地步。


让我们以北京为例。观察1950年以前的北京市墓地,并对比1953年和今天的北京市地图我们会发现,以东北义园为例,在19世纪50年代的规划当中,其位置处于城市近郊。还算是农村地带,修个公墓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1930-1950年背景部分新建公墓位置

▲ 1953年北京市规划地图

▲ 现在的北京市规划地图


而随着北京城的发展与扩大,今天其位置已经处于城市的内部,位于北京西北五环之内,周围大学、商圈和写字楼林立,这显然与其最终选址的目的背道而驰(1961年3月,北京市民政局接管东北义园,将其改名为“西苑公墓”)。


因此,如果一座墓地处于城市中较为繁华的位置中,大概率不是因为其选址于一个繁华的地方,而是城市的扩大将其纳入城市的内部。


那么天价公墓的天价,不是贵在墓地本身,而是贵在其与城市的相对关系和配套设施上。这与房地产的道理本质上是一致的。


▲ 东北义园


但这又涉及一个问题:谁会想居住在一个公墓边上呢?没人想。


但在繁华的市区进行集体再迁坟,恐怕又劳民伤财,更重要的是会对骨子里重视祖坟风水的中国老百姓们产生不小的心理打击。


因此,搬迁不太可能,只好进行改建。怎么改?当然是往公园的角度改。公墓园林化的概念,就此出现


▲ 大连天澜湖公墓


在理想情况下,园林化的公墓一方面能够作为城市景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能作为公共资源为周边的城市土地带来升值(就像一座真正的公园一样)——但能够为周边带来升值不清楚,公墓自身的售价倒是升值了不少。


因为公墓再怎么公共,它仍然是需要占据空间的,因此它必定是经营性的,是提供有偿服务的,其服务价值是随着空间价值水涨船高的——尽管这是一项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服务。


▲ 法国”园林化“公墓-拉雪兹神父公墓


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公墓之公共性,注定是与市场紧密相连的。


因此,天价公墓的问题恐怕不是简单的价格调控问题。那既然死不起,就祝大家好好活着吧~



参考文献:

[1]姜舒童.民国时期北京公墓的规划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3)

[2] 北京市档案馆.社会局、公安局等单位关于筹设公墓问题的函及内政部公布“公墓条例”[A].北京:[出版者不详],1934.

[3] 谢世诚,伍野春,华国梁.民国时期公墓制的创建与演变[J].民国档案,1995(2):119-125.

[4] 艾萍.双轨制下民国公墓制的创建:以上海为个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3):104-111.

[5]王先明,王琳.亡灵“公共空间”的制度建构:近代天津公墓的历史考察[J].史林,2013(3):1-18+187.





本期原创 / 三六

# 全网ID:这个三六不太六 

清华美院环艺系在读,偶尔写诗,摄影,拍短片儿。希望能学会从设计的角度思考。


本期原创 / Surisoey

# 还在尝试探索建筑的有趣之处的建筑生,vlog博主,早睡早起养生人,爱旅游,读书和摆烂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欢迎转发,转载请在后台键入【转载】、商务合作请在后台键入【合作】。


SELECTED

精选内容

“全球超市”“第六大情报局”:义乌,凭什么?

作者:小闲橙 大大大象

读书还是做生意?网红图书馆的浪潮什么时候才能过去?

作者:Jiong 尤加利叶丶




不想看文字?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关注阿精同名b站号

建筑解析视频版,给你不同的体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